蛤蜊的养殖周期为10-16个月左右。
养殖周期:花蛤的养殖周期短,一般在10-16个月左右,在欧洲水域和北美洲要16-30个月。
温度:花蛤适温性广,在18-30℃的环境下生长最快,水温达到44℃时,死亡率为50%,水温达到45℃时,基本全部死亡。
一、蛤蜊的养殖周期
1、花蛤的养殖周期较短,通常在10-16个月左右,花蛤长至30mm或更大的时候进行收获(中国)。如果是欧洲水域和北美洲,一般哎16-30个月,花蛤长至30-40mm或更大的时候进行收获。
2、花蛤在1-2龄的时候生长速度最快,到了3龄后生长速度较为缓慢。
3、温度影响:花蛤适温性较广,在水温为0-36℃的环境下,均能适应;在水温为5-35℃的环境下,生长正常;在18-30℃的环境下,生长速度最快;当水温为44℃的时候,死亡率在50%左右;当水温为45℃的时候,基本全部死亡;当水温降低至0℃的时候,停止进食;当水温在零下2-3℃的时候,死亡率在10%左右。
二、蛤蜊的品种
1、花蛤
花蛤也称为花甲,学名是菲律宾帘蛤,外形略呈椭圆形,两侧壳不等,壳长2.5~5.7厘米,有多种花纹和颜色,主要是棕色横纹,且有明显内嵌韧带。花蛤是蛤蜊中最鲜美的一种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鲜”。
2、西施舌
西施舌因其肉宛若人舌,洁白柔嫩,味道鲜美,故以“西施”冠其名。西施舌以日照、胶南市为多,山东全省资源量约20吨,年采捕约5~10吨,属珍稀产品。其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A、碘,食用可以清热解毒、养阴补虚。
3、文蛤
文蛤原产地在日本、中国等地均有分布,文蛤的壳比其它的蛤蜊厚一些,其壳为三角形,腹部圆形,壳顶处有棕色轮纹,壳面光滑,内面为瓷白色。具有清肺化痰,软坚散结,利水消肿,制酸止痛,敛疮收湿之功效。
4、白蛤
白蛤,学名四角蛤蜊,壳坚厚,略呈四角形,两边膨胀,顶壳外凸,顶部呈白色,花纹为环形,开口处有黄褐色的色圈,贝壳内面也呈白色。
5、青蛤
青蛤贝壳略呈圆形,长3~5厘米,外表为黄白或青白色,在边缘处有一紫色环,因此也叫赤嘴蛤。壳顶歪向一方,有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纹。韧带在外,位于后方。壳的内面为白色,内壳边缘略呈紫色并排列有细小的锯齿。
6、油蛤
油蛤外壳呈长椭圆形,顶部稍尖,壳光滑、油光发亮,整体为棕褐色,有锯齿状花纹。在上海也叫做“腰蛤”,是如今非常受欢迎的,有些地区也当做花甲出售。
7、兰蛤
兰蛤也称为海沙子,在幼苗时很小,如沙子通常,因此渔民称它为海沙子。随着时间的增长,海沙子长大,外壳颜色变深,长至瓜子大小,体形大小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。兰蛤营养价值高,富含蛋白质、氨基酸、无机元素等,非常受欢迎。
8、毛蛤
毛蛤学名毛蚶,产地主要在日本、朝鲜,以及中国沿岸地区,其中中国渤海、东海数量较多,通常栖息在海沙底,毛蛤的壳面褐色绒毛状,壳长4-5厘米,为卵圆形。毛蛤性凉,食用可以下火通便,以及预防上火,一般人群均可食用。
9、血蛤
血蛤,也叫泥蚶、花蚶,经开水烫几秒后就可以食用,打开壳会有鲜红色血液般的分泌物流出,因此得名。贝壳较厚,放射肋明显,壳顶突出,壳表白色,覆有棕色表皮。
10、黄蚬子
黄蚬子外壳呈黄色,其肉也呈黄色,斧型的贝壳,暗黄色的斑纹,其蚬肉含有蛋白质、多种维生素和钙、磷、铁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,还含有微量的钴,营养价值高,食用对人体有非常大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