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防治:种植时要选砂壤土并及时耕翻;不要在重病地育苗,要采用营养钵育苗;要起垄覆膜,避免平作;要合理施肥,使用堆沤肥;要加强管理,适时灌水;然后病株处理要及时;要实行轮作倒茬,防连作。
化学防治:拱棚或营养钵育苗移栽前一周要用药液浇灌,重病地要进行土壤处理,移栽前或发病时要用世高、瑞毒脱或普力克灌根或喷淋,每株200-300mL,防治效果好。
一、莴苣褐腐病的防治方法
1、发病症状
(1)该病多在莴苣结球中后期发生。主要从植株根茎或基部叶柄开始侵染,初呈黄褐色水渍状圆形斑点,随后变为深褐色,病健部交界明显,随着病害的发展,逐渐由根茎或叶柄向上发展蔓延,或由外叶向心叶扩展坏死,造成叶球底部乃至整个叶球呈现黄褐至黑褐色腐烂。
(2)空气潮湿时表现为软腐,根茎和叶柄基部产生网状菌丝体和褐色菌核;空气干燥时,病斑褐色凹陷,病株呈浅褐色枯死萎缩。
2、病原介绍
(1)Rhizoctonia solani AG-4属半知菌亚门,无孢目,丝核菌属,立枯丝核菌。菌丝幼嫩时无色,老熟时浅褐色,较粗,直径8-12μm,有分枝,分枝与主枝成锐角,缢缩,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。
(2)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,大小不一,初呈白色,后变为暗褐色,扁球形、肾形或形状不规则,表面粗糙,有菌丝相连,病斑内侧稍扁平凹陷,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。
3、侵染循环
(1)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,主要通过农事操作传播。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,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2-3年,翌年春或条件适宜时,菌核萌发产生菌丝,侵入幼苗根部,也可由伤口侵入,5~40℃均可生长发育,以25℃左右适。
(2)病原菌对湿度要求不严格,但温暖潮湿环境有助于发病,从而造成大批植株腐烂。光照和黑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,黑暗条件下有助于菌核形成。带菌土壤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成为再侵染的主要源头,也是来年或下茬种植蔬菜的主要初侵染源。
4、发病因素
(1)病原菌属土壤习居菌,可以在土壤中腐生,在寄主植物适宜的条件下,病原菌生育良好,繁殖快,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,发病重。因此,连作地发病重,连作年限越长,发病越重。
(2)质地疏松、通透性好的土壤,如砂壤土、轻壤土较黏重、通透性差的白浆土、黏土地发病轻。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。
(3)含水量大的土壤,特别是低洼潮湿地,幼苗长势弱,抗病力差,易受病菌侵染,发病重。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,使幼苗迅速生长,根部表皮易纵裂,产生伤口,亦有利病菌侵染,发病重。
(4)温度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。莴苣适宜生长温度为15-30℃,此温度范围也利于病原菌侵入。
(5)通常垄作栽培的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,其原因是垄作栽培可以进行中耕培土,使土壤疏松、通透性好,降低土壤含水量;平地栽培时易因土壤板结而发生涝害,增加土壤含水量,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,发病较重。
(6)生产中不少育苗棚都用塑料薄膜密封,造成棚内光照缺乏、通风不良,加上经常淋水,人为创造了高温高湿条件,同时因播种量大,幼苗拥挤郁闭,棚内相对湿度几乎达到饱和状态,在此适宜条件下,病害非常容易蔓延成灾。
(7)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病害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。通常氮肥用量大的幼苗组织柔嫩,发病重,增施磷肥可减轻病情。每1hm2尿素施用量在150kg以下较好,但当地施用量均在350kg以上,这与当地病害的加重有直接的关系。
5、防治方式
(1)农业防治
①选择砂壤土,防止在黏壤土上种植,及时耕翻,平整细耙,使土壤质地疏松、透气良好。
②切忌在重病温室或阳畦育苗,采用营养钵育苗,减少分苗造成的伤口。
③以起垄覆膜栽培为主,避免平作。
④合理施肥,改变单纯使用尿素和磷酸二铵的传统施肥习惯,施用腐熟和添加一定量作物秸秆的堆沤肥。
⑤加强田间管理,适时灌水,促进植株健壮生长,提高植株的耐病能力。
⑥发现病株及时,携出田外烧毁或深埋,根围土壤撒石灰。
⑦实行轮作倒茬,防止连作。
(2)化学防治
①拱棚育苗或营养钵育苗在移栽前一周用药液浇灌,对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,与定植后、发病初期灌根防治相比,操作简单,省工、省时,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,节约了成本。
②对重病地或苗床土壤进行土壤处理。移栽前或发病时可选用10%世高(苯醚甲环唑)乳油 1500倍液、12.5%瑞毒脱(腈菌唑)乳油2000倍液或72.2%普力克(霜霉威)600倍液灌根或喷淋,每株用药液200-300mL,有较好的防效。
二、怎么防治莴苣霜霉病
1、药剂防治
(1)发病初期,可选用72%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-1000倍液、52.5%噁酮霜脲氰水分散性粒剂2000-2500倍液、64%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50%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、58%精甲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、72.2%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喷雾,隔7-10天一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
(2)此外,在发病前可以选用1.5%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、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7%氢氧化铜粉剂600倍液、70%呋酰·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预防。
(3)大棚等保护地预防该病还可以采用45%百菌清烟剂,标准棚每棚100克,于傍晚闭棚后熏烟,次日早晨通风,7天熏一次,视病情连续熏3-6次。
(4)处于发病初期的大棚,施用上述药剂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。甲基硫菌灵、甲霜灵等药在生产上使用多年,病菌可能对这些药产生较高的抗药性,导致防效下降。在使用甲霜灵等药防效下降的地区,可以将甲霜灵与其他农药混用,并交替用药。
2、农业防治
(1)应加强田间管理,控制棚内湿度。
(2)开通棚外四周沟系,遇低温和阴雨天及时关闭大棚。
(3)棚内湿度大时,在中午时开棚通风降湿。
(4)土壤干旱时,采用滴灌或人工浇水,不要大水漫灌。